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,新澳彩开奖直播外国语学院“乡村振兴”调研组于2025年3月10日至4月20日深入黄山市篁墩村、南溪南村等5个徽州古村落,通过科学调研为传统村落发展把脉开方,探索出一条“文化传承+体验创新+产业协同”的振兴新路径。
倾听乡村振兴的心声
调研组深入村落巷陌,与当地村民,村干部以及企业经营者等进行面对面的访谈,倾听他们对村落发展的心声,感受乡村振兴路上的温度与挑战。在篁墩村,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自家门口,谈及徽派建筑时,他慷慨地说:“那些老房子、牌坊,都是祖宗留下的宝贝,要是没了,咱村子就没了灵魂。”老人认为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守护,更是留住村子根脉的关键。
傍霞村的转型故事也带来了启示。村落乡昱文旅负责人李总回忆起投资的过程时,感慨道:“我们原本是做教育培训的,”双减“后转型做了素质拓展和研学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我们的劳动教育研学项目被报道,得到了政府的关注,才有了现在的规模。” 他表示,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与村民的合作,举办乡村运动会、丰收节等活动,不仅带动了村民就业,还让游客感受到了乡村特色文化。
洞察乡村发展的困境
在调研过程中,组员们发现古村落发展面临着诸多难题,每一个问题都关乎着乡村的未来。在徽州村落的调研中,他们既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温暖,也发现了发展中的困境。首先,徽派建筑等传统文化遗产是村民心中的灵魂,但在现代化进程中,这些文化符号面临被忽视甚至破坏的风险,如何在发展的同时守护文化根脉,是亟待解决的问题。其次,产业发展配套设施不足。例如南溪南村的豆腐制造业,因污水管理不善,导致村落环境污染,影响村民生活和旅游业发展,同时交通不便、公共服务设施短缺等问题也制约了村落的吸引力。此外,企业在助力乡村振兴中面临诸多困难,尽管通过合作举办活动等方式为村落注入活力,但营商环境仍需优化,扶持力度有待加强。
构建乡村振兴的蓝图
实地调研工作完成后,调研组迅速进入紧张的资料分析与研讨环节。组内成员围绕海量一手调研资料展开深入研讨,系统梳理田野调查笔记、深度访谈记录及问卷数据,以结构化思维剖析乡村发展现状。在研讨过程中,组员们以问题为导向,通过交叉比对不同调研对象的反馈信息,对乡村文旅发展、产业建设、生态治理等核心议题展开多维度讨论,形成初步分析框架。
为确保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与严谨性,组员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法对问卷数据进行量化处理。在数据录入阶段,团队严格执行双人复核机制,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;分析过程中,组员围绕数据异常值、样本分布等关键要素展开多次论证,最终得出科学结论:游客的消费行为与对徽文化的了解程度、特色体验项目以及旅游设施便利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。这一研究发现为后续提出具有针对性、实操性的乡村发展建议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。
经过深入研究与探讨,调研小队构建了“文化生态—体验增值—产业共生” 三阶驱动模型。在文化生态层面,建议古村落寻找专业团队对受损的古建筑进行修复,同时制作高质量的宣传视频,加大文化宣传力度,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。在体验增值层面,结合当地特色,开发多样化的游客体验项目,如手工制茶、手工制作豆腐等,让游客更深入地感受当地文化魅力。在产业共生层面,着力加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,完善交通、环卫和信息指示牌等设施,为乡村产业协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共赴乡村振兴的征程
通过此次调研活动,组员们对徽州古村落有了全新的认识。调研组负责人在分享她的心得时说,“我们不能仅仅将它们视为过去的遗产,而应该看作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。在调研中,我被村民们保护徽派建筑的热情深深打动,他们视这些老房子、牌坊为村子的灵魂。这让我意识到,保护传统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,更是对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持。”乡村振兴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伟大事业,组员们纷纷表示,未来将持续运用所学知识,积极投身于古村发展的实践中。
调研组呼吁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到古村保护与发展中来。无论是专家学者提供智力支持,还是企业加大投资助力产业发展,亦或是游客走进古村感受文化魅力,每一份力量都将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。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,这些古老村落必将重焕生机与活力,奏响乡村发展的崭新乐章,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的美好画卷。
(撰稿、摄影:秦雪燕;责任编辑:赵睛;审核:乔根 徐德平)